全军最年长将军方震辞世 开国少将尚存22人(名单)
撰文| 孙云帆
12月10日上午,开国少将、第二军医大学原副政委方震在京逝世,享年106岁。
方震生前是全军年龄最大且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开国少将。他于1964年晋为少将,曾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二级解放勋章、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
提到开国少将,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开国将帅。
自1955年至1965年间,中国人民**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、10名中国人民**大将、57名上将、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。这些将帅被人们称为“开国将帅”。
1360名开国少将,方震名列其中。
公开资料显示,方震1911年出生于江西弋阳县,1930年加入红军,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青团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32年11月,方震正式开始从事兵站工作,一做就是17年。这项工作事无巨细,包括给前线部队运输弹药、粮食及日用品,负责伤病员和俘虏安置、打扫战场等。方震从不畏难、勤勤恳恳、严谨细致,为解决军队后勤中的实际问题发挥才智,素有“兵站将军”之称。
值得一提的是,红军第一家后方医院就是方震带头所建。1933年1月,方震带领十几名红军外出打游击战,缴获**医疗船上的医药设施、俘虏医护人员,组建起了红军第一家后方医院。
此外,方震十分乐于学习,曾虚心接受其他人的建议,巧妙地解决了战士吃不饱饭的问题。1934年7月,红七军团北上抗日,因为粮食短缺,战士吃饭面临“先来的人多吃、后来的人吃不饱”的局面。一筹莫展之际,方震听取了总兵站同事杨立叁的建议,用蒲草包大米,每半斤一包,下锅蒸熟,开饭时按定量领取包子饭,成功解决了吃饭难题。
抗战时期,方震继续从事兵站工作,承担着华北军需物资运输的重任。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,需要冲破层层防线,保证物资安全并及时送达。为此,方震再次展现出不畏艰难、吃苦耐劳的品质,克服了许多困难,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解放战争时期,方震担任晋绥总兵站副站长,1949年任华北运输分部部长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方震继续负责最熟悉、最擅长的总后勤部运输工作,历任军委总后勤部运输部检查室主任、总后勤部检查局副局长、重庆办事处副主任、第一物资部上海办事处主任、华东物资供应局政治委员、第二军医大学顾问、副政治委员,并于1964年被授予“开国少将”。
据媒体报道,几年前,有志愿者将网上搜索到的老将军履历打印稿递到他手上,他仔细阅读,严谨细致的劲头不减当年。
方震将军的离去,意味着在世的开国少将又少一员。截至目前,长安街知事(微信ID:Capitalnews)梳理发现,开国少将尚存22人,名单如下:
姓名
出生年份
职务
方槐
1917
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
刘中华
1917
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
李布德
1919
山西省军区原政委
杨永松
1918
原**工程兵政委
邹衍
1915
原**副政委
詹大南
1914
原**副司令员
熊兆仁
1912
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
黎光
1914
原**工程兵主任
李耀文
1918
海军原政委
孙干卿
1919
原昆明军区参谋长
杨思禄
1917
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
张力雄
1913
江西省军区原政委
胡炜
1920
原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
姜钟
1919
原总参谋部三部部长
刘振华
1921
原**政委
王扶之
1923
原**军区副司令员
文击
1918
原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
杨斯德
1921
原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、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
张中如
1919
原总参谋部二部政委、部长
陈绍昆
1921
原**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、冶金工业部部长
高先贵
1912
原**后勤部副政委、顾问
涂通今
1914
原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、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
如今健在的开国少将基本都是在红军时期就参加了革命,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近百岁。令人遗憾的是,开国中将及以上级别将领已全部逝世。
方震将军虽然离开人世,但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,他经历了从红军长征、抗战、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变迁,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综合国力的提升。历尽腥风血雨,生死历练,他对党的赤胆忠心与高尚的革命情怀值得后人学习。
来源:长安街知事